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 返回首页 ]


齐长城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长城防御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钜防,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它不仅沿泰沂山脉在齐鲁大地的分水岭上修筑了西起黄河,东至大海的1237.8华里城墙,而且在长城沿线设关隘,修城堡、筑烽燧,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齐长城是一部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古代战争史。仅在长清境内就连续发现了七座大型古城堡和与之相关的兵营遗址,烽燧等,巍然壮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其它段的长城沿线也有大量的关隘,城堡和烽燧等防御工程引起中外人士的关注。

长城关隘
  关隘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凡险要地带,敌人经常入侵的地方都要筑城、设关,在关内驻兵或在关旁筑兵营守卫,以保卫国家安全。经过对齐长城徒步踏察,发现重要关隘遗址12处。为方便城内外人民交流和商贾经贸往来,除关门之外,还在关门附近或交通要道处修筑城门,考察中发现这种便门9处。
  齐长城关防颇多,要隘数处。最重要的是青石关和穆陵关。青石关筑有东、南、西、北四个关门,凭据天险,内可屯兵,外可御敌,是齐长城上独特的关隘。位于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地穆陵关(济南雄关)极其巍峨庄严,是齐长城重关之重。

西端防门
  防门是齐国最早修筑于长城西端的重要关隘。位于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一带。遗址荡然无存。
  《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
  "城"即春秋时的平阴城,在今广里村东北四里的东障村。现广里村包括广里村和广里店两个相接的自然村,由于水患,广里由西北两里处迁移至现址。因此,防门当在现广里处。为防守他国入侵,在防门外挖掘宽一里的战壕引济水其内。防门在古济水东岸,而古济水被黄河所夺,黄河河道逐年西移,故今广里距现在黄河十里左右。
  "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在当时作战条件当是坚固的防御工程了。春秋战国时期为车兵作战,山区难以进行,济水东岸是宽两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地带,是齐国容易受到进攻之地。有名的晋齐平阴之役便发生在这里。公元前555年十月,晋率十二国联军围防门攻齐,"齐侯御诸平阴"。十一月初,晋军破防门进入平阴,并于十二月追抵都临淄,齐国惨败。
  防门东二里余的长山岭上,城墙北侧有兵营遗址,开山凿石垒石层,遗址大小不一,从3米×3米到20米×20米不等,共15处。居高临下,对守卫防门非常有利。

长城铺子
  长城铺现名长城村,位于泰山西泰安与长清边界处的长城上。东西山峦起伏,中间是宽二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现在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在长城村东通过,自古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
  村内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筑群。街中央最高建筑为"过街阁",上下三层,底层拱形石门,门洞高6米,进深20米,阁子宽15米~20米,门洞枕石上车轧辙痕很深,阁上供奉玉皇大帝,阁下有石碑四通。过街阁在"文革"中被拆毁,遗址尚能辨认。
  过街阁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传说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朝泰山过阁时跌下轿来,许愿女儿在此出家。后在阁东南三十多米处建皇姑院。在赵殿义家有皇姑院的残碑。
  过街阁与皇姑院之间是姜女庙,三大间,十九步台阶,内塑孟姜女像,左右童子像,墙壁上画着孟姜女故事,庙前十余通石碑。据传孟姜女投村东红石江而死。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姜女庙内的塑像被拆除,文革中连庙也被毁掉。
  崇寿寺坐落在过街阁西北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完整的为清代康熙二十七年重修碑。崇寿寺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铜像三尊,每尊重约三千斤,莲花座高一米多。20世纪50年代初搬掉十八罗汉像,50年代末大殿建筑被拆毁。崇寿寺遗址被学校占用,寺内最后一名和尚现名赵学文,在学校当瓦匠。

南天门址
  南天门 位于历城西营乡与泰安下港乡交界处。东西两座海拔830余米的山峰,中间有三十余米宽的山垭,南天门遗址坐落在南北是川谷的险要山垭处。原貌不详。但南天门建筑遗址尚存,东西长13.5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60厘米。遗址南侧墙基高2.8米。

天门关址
  天门关又称后关,位于章丘垛庄乡麦腰村与莱芜大槐树乡独路村的边界上。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九百米山峰中间山口处,地位险要。
  关门为石发碹,门洞高3米,宽4米,进深5米,关门上方有80厘米×40厘米的"天门关"石刻扁额。关墙与西侧鸡爪顶、东侧陈草洼山的城墙相连。现在天门关西侧尚有五十多米长石砌城墙,残高2米~3米。关南首自然村名"后关",属独路行政村。此处原有唯一南北相通的羊肠小道,故村名"独路"。1960年左右,为国防工程修路时关被拆除,现为泰安至章丘公路所经。

北门关址
  北门关位于章丘垛庄乡与莱芜鹿野乡的边界上。关西有铜顶,关东有阎王鼻子,两山之间山口处即为北门关遗址。
  关门为石发碹,门洞高2.5米,宽3米,进深5米,关顶有平台,台上有城墙和垛口。
  关东150米阎王鼻子山坡城墙上有一便门,虽不完整,但遗址清楚,门宽5.5米,两侧石墙残高2米。阎王鼻子山下是鹿野乡毛家林村,便门内阎王鼻子山陡坡上是人工凿成的曲折的一脚盘山道,道旁石崖上尚有两处石碑座槽,可惜碑已无处寻找。据称,当年北门关不常开,城墙内外人们往来多经过这道阎王鼻子下的鬼门关,由于爬越艰难,有的甚至拽着毛驴尾巴向上攀登。
  北门关东北4500米处又有一座便门。便门西800米是海拔603.2米的曹曹峪顶,东520米有胡多萝寨,城门就坐落在两山之间山垭处,门宽3米,进深5米,门两侧城墙残高2米。山垭北是章丘下秋林村,山垭南为莱芜胡多萝村,之间现有便道来往。

锦阳关址
  锦阳关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与上游镇娘娘庙村之间的章丘、莱芜边界上。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在长2米、宽50厘米的青石上阳刻40厘米×35厘米的"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两扇关门为铁箍木制,用直径15厘米门杠横锁。
  锦阳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寨,故在周围的险峻山峰或制高点上修筑城堡、烽燧,居高临下,扼其咽喉。其西南及西北方有三座古城堡,耸然壮美。自西而东,当跨越俏丽的四指山、胡多萝寨,即可看到抬头山城堡:筑于勺形峰巅,寨墙沿崖而建,宽1米~2米,高2米~5米;辟东西寨门,均有双重城墙加护;东门宽1.5米,墙厚1.3米,西南门在勺把把端;城内东西长70米,南北宽38米,较平坦的勺把长30米,内有多处房屋遗址。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白宛寇"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高5米~6米,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关东2200米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米。
  锦阳关于1938年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关址现为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章丘县立"齐长城"标志碑。
  关之东700米处的山头上有烽火台遗址,俗称烟火台。山头周围有环墙遗址,东至鲁地村北,有保存较好的锦阳关东便门,为齐鲁百姓往来而设。门为石砌拱形,高2.8米,内宽2米,进深3.3米。便门两侧有城址,长1150米,西侧高1.2米,宽2米~4米;东侧高2.5米~4.2米,外墙宽0.8米,内设站台,总宽度为4.2米~6米。

黄石关址
  黄石关位于章丘与莱芜边界东段,关北是章丘阎家峪乡三台村,关南为莱芜茶叶口乡上王庄。
  黄石关建筑在东西两山间之谷地,关旁黄石崖石峰突起,崖下沙河水自北向南流淌,河东现为莱芜茶叶口至章丘普集公路,关址虽无存,但关山雄姿尤存。
  关东1800米处是瓦岗寨(山)遗址,东西宽12米,南北长31米,寨墙残高2米,宽1米,寨门尚存。关西1000米处为北寨(山),遗址南北约百米,东西宽30米,寨墙残高2米,宽0.9米,寨门尚存。除关址处城墙被破坏200米外,黄石关两侧各有千余米石砌城墙保存较好,残高1.5米~2.5米。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