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井陉关具体方位释考

[关闭] [回复]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井陉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此在《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墬形训》中有着十分确切的记载。而设于井陉间的井陉关的具体方位,历史上却有三种说法:
——山西平定旧关说
此说的依据为《魏书·地形志》所载的“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苇泽关”,因废弃,故又称井陉故关、井陉旧关。
——河北获鹿土门说
该说最早见于《唐书·地理志》所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后代志书所记多沿用此说。
——河北井陉东天门说
东天门,古白皮关。嘉庆年间,时任直隶总督的那彦成在其所撰《平定州东路修治石道碑》记有“白石岭,土人呼为东天门。盖以西路有所谓南天门者遥遥对峙,号天险,往来车马艰于行,即古井陉口也。”
对于井陉关的具体方位,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中记述似肯定明了:

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

关下所注“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元和郡县图志》)由此可见,时井陉关似今娘子关所在的位置。然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619~653年)主编的《括地志·石艾县》确定“井陉故关在并州石艾县东十八里,即井陉口”,但此记有着明显的出入,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广阳县》更正:

井陉故关,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馀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

广阳县,即今山西平定县。时其县治位于何处,笔者未加考证,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与井陉关曾并存的“苇泽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比照,时井陉故关即今旧关,且从所记可知井陉关亦名土门关。而《水经注》所载的井陉关或为苇泽关之误。
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其所著《元和郡县图志》为中国总地志的先河,尽管《志》之所记不无异议,但其不可能将家乡周边名誉天下的井陉关之地张冠李戴。至于土门,《元和郡县图志·获鹿县》中也有专条记述: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说馀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高,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从中可见,在此之前并未在土门口设关。有古今学者认为杜甫《垂老别》诗“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中的“土门壁”即土门关,而李吉甫纂《志》时,“安史之乱”(755年12月至763年2月)只过去不足50年,对于这一如此显赫之关,即使时已废弃,也不可能只字不提。但《旧唐书·地理志》中却载有“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且《明一统志》认定“在真定府获鹿县之西一十里,唐置,一名井陉关”;《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还确定“井陉关在井陉县井陉山上,与获鹿县接界”,或许元和八年后方才在获鹿设立井陉关,然关做为官方设置的战略性日常守卫处所,笔者在历代史料中却未查寻到任何具体的建置、日常守卫记载,实地考查也未发现可能的关址遗迹,特别是明代嘉靖年间王士翘编纂的详尽兵防的《西关志》中,对土门关无只字之记。至于东、西土门现存之阁,不过是明清民间“藏风聚气”的奉神之阁,与关设没有丝毫关系。
井陉口做为穿越太行山的第五陉之东进出口,其军事战略位置不言而喻,历代战时于此构设壁垒重防也自无异议,如“禄山使董精甲,扼井陉路,军于土门”《旧唐书·李宝臣》,但壁垒与关设皆然不同,尽管宋元明清之史志多将井陉关地址载于获鹿,却均为一个名称而已,就是本应对井陉关大书、特书的明嘉靖《获鹿县志》也无对关设的具体描述:

井陉口,在县西五里,即《汉书》所云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南北诸峰环列峭拔,唯通一鸟道西入井陉。李左车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是也。

《汉书》中是否有所云的土门关,笔者未查证,但从此述显见,该志修纂时,天然之井陉口依然,而无任何关设。光绪《获鹿县志》中对土门关的记载,更为简略:

土门关,在县西五里,古井陉口。

口,天然存在;关,人为设防。此载似时土门关依然存在于此,但遍查该志,再未见相关之释,时县舆图中也无标示,此只可谓为延续前人之说之记,而非真实存在。
对于井陉口的关设,笔者心存置疑。纵观井陉这一路名的变更,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看,此时井陉与土门路混用,当为更名不久。此名最早见于《旧唐书·李宝臣》:

史思明复渡河,伪授忠志工部尚书、恒州刺史、恒赵节度使,统众三万守常山。及思明败,不受朝义之命,乃开土门路以内王师。

土门路一名一直沿用于宋,《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等信史中均有相关该路的史事记载。由此,设于路间之井陉关,随路名之更而又称或改称“土门关”实属当然,犹如关不在井陉境内而名井陉。至于“河北井陉东天门说”,未见史载,当为一已之见。



本帖由 刘春林2025-07-09 06:24:26发表


[关闭] [回复]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井陉关具体方位释考 【刘春林】2025-07-09 06:24:26 [316] (5K)
     学习了! 【火箭人】2025-07-12 17:34:10 [33]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81441497802734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