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社区-〉热爱长城-〉长城资料
长城随想
作者:走你 2000-09-18发表于长城小站

  北京及周边分布着无数的明长城遗址,喜爱户外活动使我有机会领略长城的险峻和雄伟,感叹他的工程浩大,同时又带来更多困惑,建造长城的初衷,长城的勘察选址及工程实施,长城的实际防卫功能,对此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就我走过的几段长城,如司马台长城,是建在极其陡峭的山梁上,站在不足三十公分的墙上,墙下两侧山坡的坡度至少有8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这段陡峭山体的高度至少也有60-70米,底下是坡度稍缓山体,山体的横断面象一个倒Y字型,如果没有长城,山体的自然形态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无法想象敌方的士兵能够从如此险恶的山势翻越过来,即便他们不带任何武器,还要具备攀岩选手的技巧,明朝的初期到中期,主要的敌人是蒙古骑兵,他们大概不会丢下坐骑和武器,翻过山来送死。从涧口长城到响水湖至黄花城一线的长城的大部分也是建在异常陡峭的山梁上,在涧口长城的墙上行走还要不时攀岩,因此怀疑长城是否真正发挥过作用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利用地形险要的防御是在通过险要地形的通道或薄弱处构筑工事来阻击敌人,而长城却建在最险峻的山上,如果说要利用高处烽火台了望敌情,只需建造独立的烽火台就够了。
  建造长城的工程量也是异常巨大的,很多城砖有50公分长30公分宽20公分厚,重量应该有20公斤以上,城砖一定是在山下烧制的,再用人工背上来,可以想象民工背着沉重的城砖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的爬到山顶,在由工匠一砖一石垒将起来,在哪个全凭人力的年代,但其中的艰辛和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即便在今天先进的施工机械也难以施展。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展开如此浩大的工程意味着将耗费国家多少财力和人力,也许明朝的灭亡和这个劳民伤财的工程有很大关系,当我们赞叹长城的雄伟时,更应该想到因统治者的愚蠢而使整个民族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每段长城都是血汗的凝结,更可悲是长城也几乎没有发挥过当初建造时所设想的作用,当国力强盛时统治疆域可以到达长城以外一千多公里,当国力衰败时长城在外族入侵面前就象一个中看不中用摆设。虽说吴三桂开城迎敌,导致清兵入关,如果没有吴三桂,以李自成的能力又能凭借长城与清军抗衡多久?李自成的失败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明长城的建造预示着以大陆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开始逐步走想衰落,划地为牢,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是其基本特征。明政府面对倭寇的不断入侵,不是主动渡海出击剿灭倭寇,而是漫长的海岸线上疲于应付,与长城体系的消极防御思想如出一辙,明朝没在海岸线建一道长城真是中国之大幸。
  长城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反思。

[回复]
==========================
  甚是甚是,不过---下雨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卢沟晓月 2000年9月18日



∩编辑:小站编辑部关闭窗口